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资讯

景观资讯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

中国景观网2022-10-02景观资讯代做景观
采光井景观,代做景观,景观排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采光井景观,代做景观,景观排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

  采光井景观,代做景观,景观排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村庄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价值与作用;村庄设计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相互关系;村庄设计在未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以下内容来自

  主讲人:余建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融合了原有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目的是实现“多规合一”。纵向上对应行政管理体系的五个层级,其中国家级规划侧重战略性,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横向是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村庄规划的工作内容是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2019年3月,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是表达农民生产生活愿望的蓝图、是协调农村空间保护利用的平台、是提升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的手段、是依规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与原先的城乡规划体系相比,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规划编制单元的变化。城乡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规划单元一般就是一个行政村;而国土空间规划中村庄规划编制的规划单元则有可能是一个行政村或几个行政村。村庄设计作为村庄规划的支撑与补充,其关注的重点也应该由单个村落的空间布局优化转向村落群体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和山水空间格局的重塑。

  城乡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建设用地布局、居民点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历史文化保护和防灾减灾要求、景观风貌规划与村庄设计指引、近期行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和耕地、农田等更加重视,也更为关注自然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村庄设计聚焦生态空间格局的整体优化,农村住房的布局、设计和风貌提升、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文化节点的设计,是村庄规划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编制内容的变化,村庄分类也发生了变化,由城乡规划体系下的一般村、特色村转变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四类村庄,主要是: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因此,村庄规划设计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情况。

  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要整体优化空间格局,统一村庄风貌;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要优化城市空间与村庄格局联动,打造整体统一的村庄格局;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彰显文化特色,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强整体形象打造,突出个性;对于搬迁撤并类村庄,要重点梳理生态格局,优化空间格局。

  因此,在《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要点》(征求意见稿)中,我们加入了“村庄设计导引”,作为单独的一小节。

  简言之,村庄设计是村居外环境设计,包括总体村庄设计和重要节点村庄设计。宏观层面是空间形态的设计,包括山水格局和村落的形态。中观层面是对村庄的街巷基底、水系脉络等进行梳理。微观层面则是对空间节点和空间界面的设计,其中空间节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对于村庄而言,村口、桥头、池塘、祠堂、水口等都是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空间界面包括墙面、屋面、地面,以及景观界面。

  以上是以往村庄设计的提到的内容,现在到各个空间规划体系底下,这些可能还不够。我们还要思考,在生态保护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引导村庄规划的落地?

  答案是要加强村庄设计与村庄规划的衔接,明确总体结构设计引导、空间肌理延续引导、公共空间布局引导等村庄景观风貌设计引导要求,指导村庄设计并为实施建设提供空间形态依据。

  村庄设计指以传承乡村文化、营造乡村风貌、彰显村庄特色等为目标,以解决村庄物质空间和景观风貌问题为导向,对村庄整体格局、建筑风貌、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展开的专项或综合性设计;是塑造村庄特色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技术和管理手段。

  村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发掘村庄特色价值,提出村庄人居环境发展目标和总体形象定位,确定村庄总体空间景观结构,并针对村庄核心空间要素开展设计和建设引导。

  村庄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村庄整体人居环境的五大要素展开设计,包括宏观总体格局四要素(山水环境、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格局),中观的场所空间、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微观的标识系统、景观小品等。

  总体格局的主要要素包括山水环境、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格局,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以金华浦江县登高村为例,其选址较为隐幽;道路顺应自然,村内建环村路,内部道路步行化;建筑隐于山林,降层改造建筑,部分利用高大乔木遮挡。

  生态田园,趣味天成。包括空间基地当中的农作物、景观树、一些乡村趣味活动点等还原其本貌。

  有机更新,活化利用。比如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进行了只拆不建的原址更新,村民自主选择适宜宅基地。

  空间变化,格局开放。以湖州安吉大竹园村为例,对其部分危房拆迁建设新村,形成了开放而富有变化的整体空间环境。

  因地制宜、乡土塑造。近年来浙江省在村庄层面,特别是在浙派建筑的试点地区,以村庄设计为手段,做些落地的设计。

  场所空间设计的要素包括村口空间、文化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和庭院空间。场所空间的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十个方面:

  彰显村庄品牌、标识村口空间、提升空间活力、展示历史文化、增加交流空间、恢复传统风貌、强化乡土特色、呼应建筑风貌、利用既有元素、完善绿化小品。

  例如,村口空间对于村庄是比较重要的场所,同时还作为村庄的形象、标识性空间等。

  村庄的文化空间包括宗祠、戏台等,承接着村中传统祭祀、节庆风俗等文化活动,对提升村庄活力、空间活力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有些村庄建设为了适应当前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空间变得无趣。人的交往空间、道路交通、滨水、沿街空间等可能并未作为重要交往空间设计和利用。

  因此,通过村庄设计提升对园林水路的空间环境,将其作为交往空间,从空间的角度增加可停留节点,提升空间活力。另外,庭院空间呼应传统建筑风貌,利用既有元素,形成风格统一的乡村风貌。

  第三方面是建筑设计。建筑方面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建筑构件。设计要点包括:针对既有建筑的遵循传统、兼顾更新、传承技艺;针对新建建筑的遵循群体组合、风貌探新、户型改造。

  村庄设计是提升乡村地区乡土特色的重要手段。随着乡村的发展,村庄设计要保护和延续传统的中国的乡土风貌,需更多关注新建与既有建筑的关系,包括对建筑群体组合的考虑,对原有风貌的探析。对新建筑的建造,一是注重有机结合,形成小聚落,保证独立庭院空间;二是对传统样式进行归纳创新;三是结合现代居住生活进行户型创新和改进。以湖州安吉大竹园村为例,在对传统样式进行归纳创新之后,应用到新建筑和新环境中。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环卫设施、市政设施三个要素,并分别从传统格局、地方材料、乡土特色、综合铺设四个方面为要点展开设计。

  对富阳东梓关村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设计使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能够与村庄的传统格局相协调;

  浦江登高村,在道路系统规划修建上合理利用地方材料,物尽其用,既体现地方特色,又经济环保;

  主要的要素是标识系统和景观小品,设计要点包括乡土特色、地方材料和创意设计。

  一方面,要以村庄设计为龙头推进各项设施建设,包括拆违、拆危、美化、洁化、绿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政治项目。乡村,包括小城镇,要有所改变,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

  近年来,浙江省对乡村的重视和投入,总体评价是正向的,环境提升之后,百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但是有没有不足之处?肯定也有,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总体来看,在国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推行村庄设计,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治理作为手段来提升乡村活力,美化乡村风貌。同时要关注乡镇居民,如何使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在环境提升的同时,尽量避免提升其生活成本。

  通过典型村庄案例的筛选,按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将浙江省内的村庄分为平地类、水乡类、山地丘陵类和海岛类,并在分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16种通用村庄设计手法。

  依山展势:建筑群体宜结合山地环境采用组团方式布局;路网布局上顺应等高线走向进行街巷空间布局;视线廊道控制上,依靠主要山峰建立重点视线廊道控制。

  以水为脉:在建筑布局上顺应水系走向,建筑逐水而居;道路走向上顺应水系的走向;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广场、村口等重要空间围绕水体进行布置。

  肌理溯源:在老村内部需要新建、改造和修补房屋时, 应充分尊重老村的总体肌理与格局,做到肌理修补的效果;在老村周围的新村建设时,应吸取老村建筑肌理的布局特征,并以此作为新村布局的参照。

  街巷编织:对于平地类村庄以网络状、鱼骨状等街巷空间为主;对于海岛、水乡类村庄则是通过依水而建的街巷为空间脉络,进行空间串接。

  精神重塑:通过对老村或其他优秀案例的相关场所特征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提炼相应场所的重点要素;结合重点精神要素通过空间设计加以设计展现。

  核心突出:结合场地周围的山体形成景观对景,建立开敞瞭望平台;结合场地水体形成滨水开敞空间;设计主要建构筑物形成空间核心;依托村宗祠、礼堂等重要公告建筑形成空间核心。

  文化彰显:通过墙绘、装饰、小品设施等来加强场所的文化性质;通过对原有场地内文化要素的复原,加强场地文化记忆。

  小微更新:对于坍塌的房屋可以保留相关构筑构件,形成微空间;对于街头巷尾的小场所进行适当的场所改造,形成富有特色的休闲小空间。

  聚落组团:对于平地类村庄的新村建设,可以通过若干建筑共同围合庭院的方式形成小的聚落组团;对于海岛型和山地型的新村建设,可以采用组团聚落的方式灵活结合地形变化进行布局。

  形式转换:新建村居应紧密结合传统村庄建筑的特征,在群体组合、立面形式、屋顶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建筑特色;并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功能更新、户型改造和建筑形式创新等。

  自然呼应:山地丘陵类村庄的建筑应依山而建,避免建筑高度过高;海岛类村庄的建筑应加强滨海立面的风貌提升,加强建筑露台的设计打造,展现临海建筑特色。

  修旧如旧:严格按照原有建筑形式与风格进行修复改造;采用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修复;鼓励召集当地工匠进行共同参与建设。

  乡土技艺:充分学习乡土建设施工技艺,开展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村庄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建设。

  地方语汇:充分展示村庄的传统生活农具、物件等;充分结合村庄的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设计。

  层次凸显:山地型村庄通过地形高差设置梯田景观;海岛类村庄通过面海依次升高形成优美的沿海风景线。

  创意改造:公厕、垃圾桶等环卫设施结合地方乡土特色进行设计;路灯、篱笆等小品设施应该结合村庄特色进行设计;增加景石、雕塑、景墙等具有特色的创意设施丰富村庄空间。

  一是注重格局塑造,加强村群联动;二是注重生态治理,擦亮山水本底;三是注重特色彰显,延续历史文脉;四是注重场所营造,打造活力空间;五是注重环境提升,传承乡土技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进一步提高村庄设计在未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2020年12月5-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贵州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协办。会议邀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余建忠副院长做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楚楚,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杨亚妮,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晓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村庄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价值与作用;村庄设计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相互关系;村庄设计在未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以下内容来自

  主讲人:余建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融合了原有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目的是实现“多规合一”。纵向上对应行政管理体系的五个层级,其中国家级规划侧重战略性,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横向是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村庄规划的工作内容是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2019年3月,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是表达农民生产生活愿望的蓝图、是协调农村空间保护利用的平台、是提升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的手段、是依规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与原先的城乡规划体系相比,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规划编制单元的变化。城乡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规划单元一般就是一个行政村;而国土空间规划中村庄规划编制的规划单元则有可能是一个行政村或几个行政村。村庄设计作为村庄规划的支撑与补充,其关注的重点也应该由单个村落的空间布局优化转向村落群体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和山水空间格局的重塑。

  城乡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建设用地布局、居民点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历史文化保护和防灾减灾要求、景观风貌规划与村庄设计指引、近期行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和耕地、农田等更加重视,也更为关注自然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村庄设计聚焦生态空间格局的整体优化,农村住房的布局、设计和风貌提升、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文化节点的设计,是村庄规划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编制内容的变化,村庄分类也发生了变化,由城乡规划体系下的一般村、特色村转变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四类村庄,主要是: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因此,村庄规划设计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情况。

  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要整体优化空间格局,统一村庄风貌;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要优化城市空间与村庄格局联动,打造整体统一的村庄格局;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彰显文化特色,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强整体形象打造,突出个性;对于搬迁撤并类村庄,要重点梳理生态格局,优化空间格局。

  因此,在《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要点》(征求意见稿)中,我们加入了“村庄设计导引”,作为单独的一小节。

  简言之,村庄设计是村居外环境设计,包括总体村庄设计和重要节点村庄设计。宏观层面是空间形态的设计,包括山水格局和村落的形态。中观层面是对村庄的街巷基底、水系脉络等进行梳理。微观层面则是对空间节点和空间界面的设计,其中空间节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对于村庄而言,村口、桥头、池塘、祠堂、水口等都是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空间界面包括墙面、屋面、地面,以及景观界面。

  以上是以往村庄设计的提到的内容,现在到各个空间规划体系底下,这些可能还不够。我们还要思考,在生态保护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引导村庄规划的落地?

  答案是要加强村庄设计与村庄规划的衔接,明确总体结构设计引导、空间肌理延续引导、公共空间布局引导等村庄景观风貌设计引导要求,指导村庄设计并为实施建设提供空间形态依据。

  村庄设计指以传承乡村文化、营造乡村风貌、彰显村庄特色等为目标,以解决村庄物质空间和景观风貌问题为导向,对村庄整体格局、建筑风貌、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展开的专项或综合性设计;是塑造村庄特色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技术和管理手段。

  村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发掘村庄特色价值,提出村庄人居环境发展目标和总体形象定位,确定村庄总体空间景观结构,并针对村庄核心空间要素开展设计和建设引导。

  村庄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村庄整体人居环境的五大要素展开设计,包括宏观总体格局四要素(山水环境、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格局),中观的场所空间、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微观的标识系统、景观小品等。

  总体格局的主要要素包括山水环境、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格局,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以金华浦江县登高村为例,其选址较为隐幽;道路顺应自然,村内建环村路,内部道路步行化;建筑隐于山林,降层改造建筑,部分利用高大乔木遮挡。

  生态田园,趣味天成。包括空间基地当中的农作物、景观树、一些乡村趣味活动点等还原其本貌。

  有机更新,活化利用。比如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进行了只拆不建的原址更新,村民自主选择适宜宅基地。

  空间变化,格局开放。以湖州安吉大竹园村为例,对其部分危房拆迁建设新村,形成了开放而富有变化的整体空间环境。

  因地制宜、乡土塑造。近年来浙江省在村庄层面,特别是在浙派建筑的试点地区,以村庄设计为手段,做些落地的设计。

  场所空间设计的要素包括村口空间、文化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和庭院空间。场所空间的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十个方面:

  彰显村庄品牌、标识村口空间、提升空间活力、展示历史文化、增加交流空间、恢复传统风貌、强化乡土特色、呼应建筑风貌、利用既有元素、完善绿化小品。

  例如,村口空间对于村庄是比较重要的场所,同时还作为村庄的形象、标识性空间等。

  村庄的文化空间包括宗祠、戏台等,承接着村中传统祭祀、节庆风俗等文化活动,对提升村庄活力、空间活力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有些村庄建设为了适应当前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空间变得无趣。人的交往空间、道路交通、滨水、沿街空间等可能并未作为重要交往空间设计和利用。

  因此,通过村庄设计提升对园林水路的空间环境,将其作为交往空间,从空间的角度增加可停留节点,提升空间活力。另外,庭院空间呼应传统建筑风貌,利用既有元素,形成风格统一的乡村风貌。

  第三方面是建筑设计。建筑方面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建筑构件。设计要点包括:针对既有建筑的遵循传统、兼顾更新、传承技艺;针对新建建筑的遵循群体组合、风貌探新、户型改造。

  村庄设计是提升乡村地区乡土特色的重要手段。随着乡村的发展,村庄设计要保护和延续传统的中国的乡土风貌,需更多关注新建与既有建筑的关系,包括对建筑群体组合的考虑,对原有风貌的探析。对新建筑的建造,一是注重有机结合,形成小聚落,保证独立庭院空间;二是对传统样式进行归纳创新;三是结合现代居住生活进行户型创新和改进。以湖州安吉大竹园村为例,在对传统样式进行归纳创新之后,应用到新建筑和新环境中。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环卫设施、市政设施三个要素,并分别从传统格局、地方材料、乡土特色、综合铺设四个方面为要点展开设计。

  对富阳东梓关村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设计使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能够与村庄的传统格局相协调;

  浦江登高村,在道路系统规划修建上合理利用地方材料,物尽其用,既体现地方特色,又经济环保;

  主要的要素是标识系统和景观小品,设计要点包括乡土特色、地方材料和创意设计。

  一方面,要以村庄设计为龙头推进各项设施建设,包括拆违、拆危、美化、洁化、绿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政治项目。乡村,包括小城镇,要有所改变,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

  近年来,浙江省对乡村的重视和投入,总体评价是正向的,环境提升之后,百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但是有没有不足之处?肯定也有,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总体来看,在国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推行村庄设计,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治理作为手段来提升乡村活力,美化乡村风貌。同时要关注乡镇居民,如何使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在环境提升的同时,尽量避免提升其生活成本。

  通过典型村庄案例的筛选,按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将浙江省内的村庄分为平地类、水乡类、山地丘陵类和海岛类,并在分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16种通用村庄设计手法。

  依山展势:建筑群体宜结合山地环境采用组团方式布局;路网布局上顺应等高线走向进行街巷空间布局;视线廊道控制上,依靠主要山峰建立重点视线廊道控制。

  以水为脉:在建筑布局上顺应水系走向,建筑逐水而居;道路走向上顺应水系的走向;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广场、村口等重要空间围绕水体进行布置。

  肌理溯源:在老村内部需要新建、改造和修补房屋时, 应充分尊重老村的总体肌理与格局,做到肌理修补的效果;在老村周围的新村建设时,应吸取老村建筑肌理的布局特征,并以此作为新村布局的参照。

  街巷编织:对于平地类村庄以网络状、鱼骨状等街巷空间为主;对于海岛、水乡类村庄则是通过依水而建的街巷为空间脉络,进行空间串接。

  精神重塑:通过对老村或其他优秀案例的相关场所特征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提炼相应场所的重点要素;结合重点精神要素通过空间设计加以设计展现。

  核心突出:结合场地周围的山体形成景观对景,建立开敞瞭望平台;结合场地水体形成滨水开敞空间;设计主要建构筑物形成空间核心;依托村宗祠、礼堂等重要公告建筑形成空间核心。

  文化彰显:通过墙绘、装饰、小品设施等来加强场所的文化性质;通过对原有场地内文化要素的复原,加强场地文化记忆。

  小微更新:对于坍塌的房屋可以保留相关构筑构件,形成微空间;对于街头巷尾的小场所进行适当的场所改造,形成富有特色的休闲小空间。

  聚落组团:对于平地类村庄的新村建设,可以通过若干建筑共同围合庭院的方式形成小的聚落组团;对于海岛型和山地型的新村建设,可以采用组团聚落的方式灵活结合地形变化进行布局。

  形式转换:新建村居应紧密结合传统村庄建筑的特征,在群体组合、立面形式、屋顶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建筑特色;并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功能更新、户型改造和建筑形式创新等。

  自然呼应:山地丘陵类村庄的建筑应依山而建,避免建筑高度过高;海岛类村庄的建筑应加强滨海立面的风貌提升,加强建筑露台的设计打造,展现临海建筑特色。

  修旧如旧:严格按照原有建筑形式与风格进行修复改造;采用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修复;鼓励召集当地工匠进行共同参与建设。

  乡土技艺:充分学习乡土建设施工技艺,开展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村庄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建设。

  地方语汇:充分展示村庄的传统生活农具、物件等;充分结合村庄的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设计。

  层次凸显:山地型村庄通过地形高差设置梯田景观;海岛类村庄通过面海依次升高形成优美的沿海风景线。

  创意改造:公厕、垃圾桶等环卫设施结合地方乡土特色进行设计;路灯、篱笆等小品设施应该结合村庄特色进行设计;增加景石、雕塑、景墙等具有特色的创意设施丰富村庄空间。

  一是注重格局塑造,加强村群联动;二是注重生态治理,擦亮山水本底;三是注重特色彰显,延续历史文脉;四是注重场所营造,打造活力空间;五是注重环境提升,传承乡土技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进一步提高村庄设计在未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2020年12月5-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贵州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协办。会议邀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余建忠副院长做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楚楚,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杨亚妮,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晓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