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

【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元、传播渗透融媒时代视听发展新趋向

中国景观网2022-10-05景观规划荣成景观
衢州乐业景观二手房,荣成景观,小型假山景观,【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元、传播渗透融媒时代视听发展新趋向,衢州乐业景观二手房,荣成景观,小型假山景观,原标题:【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

【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元、传播渗透融媒时代视听发展新趋向

【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元、传播渗透融媒时代视听发展新趋向,

  衢州乐业景观二手房,荣成景观,小型假山景观,

  原标题:【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元、传播渗透,融媒时代视听发展新趋向

  2019年中国影视的发展,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边界的消融,对“影视”领域的界定已存明显的模糊性;第二,景观的多元,中国影视的形式、题材、类型、现象呈现出相当的丰富性;第三,叙事的进步,低语态、小切口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出现了较为成功的样本;第四,传播的渗透,刷屏传播的理念与圈层传播的现象较为醒目。展望未来,在保证影视事业基本原则、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期待中国影视人能够以互联网的思维、以融媒体的方式、以数字原住民的合理理念,再造那个网络时空中的新电视台、新电影院。

  2019年中国影视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景观,值得进行动态分析。不仅如此,2019年还标识着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这个十年里中国影视发展飞速,从一种影视发展的初始状态一跃成为区域性的影视业中心,甚至在如综艺节目、纪录片等领域已经追赶上了全球最新手法、表达、技术、理念和潮流。因此,站在这样一个具有总结性意义的时间节点,特别值得对中国影视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进行梳理、把握和留存。

  传统上“影视”领域的边界比较清晰,包含电影和电视,其中“电影”主要指电影艺术,而“电视”则至少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电视艺术又包括基本的“三驾马车”:电视剧、电视综艺和纪录片)。同时,影视虽然都是依靠视听为基本元素的综合性信息表现手段,但“影”“视”之间的边界尚清晰,影视和其他信息呈现领域、艺术表现形式的边界交叉也比较有限。

  但随着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影视的传播与观看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线观看逐步蚕食实体观看,对电视机使用的取代就更为明显。当受众大量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终端(如电脑、pad、智能设备)观看,不仅意味着影视和其他信息呈现领域的交融,更意味着电影和电视本身因为观看方式的趋同而变得边界开始模糊。

  然而这种“模糊”的情况只是开始,随着2016年前后由互联网新媒体机构制作、基本只在网络平台播出的网络剧、网络综艺的兴起,影视领域的边界又在拓展和交融。这是因为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甚至网络大电影的创作方式、表现方式乃至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基本基于影视,在这些方面并没有颠覆影视反而更多是顺延。

  因此,我们对它们的界定就显得有些尴尬:从艺术上说,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等可以归为影视领域进行探讨;但从形式上说,它们毕竟不基于传统影视上映、播出的技术方式,而是在诸多方面具有互联网、新媒体的基础性基因,我们又可以将其归为“网络文艺”的范畴。但这些尴尬、模糊、不易界定和模棱两可,更彰显了“影视”边界的消融。

  我们之所以在2019年的影视发展回顾中,特别提及上述问题,这是因为:如果说2016年以及之后的几年,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只是“不断发展”,或许与电视综艺、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平分秋色”;那么,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尾,2019年的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无论从中青年群体的观看喜好,还是从精品佳作的集中推出,抑或从作品和现象的社会热议度、话题度、传播度等诸多方面来看,它们都已经开始领先于相应的电视艺术形态一个“身位”了。

  这种网络形态领先电视形态的状况,因由2019年的显著景观,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初步完成,这让我们对下一个十年的影视发展格局,产生了无限想象。因应此,或许我们需要对电影、电视以及它们上位的传媒艺术体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如图1。我们因此不仅期待未来的影视实践生态的更迭,更应该思考相应的影视理论研究应该更新什么、改变什么、拓展什么、走向什么。多年之后,我们或许会感慨2019年中国影视的发展景观给这个领域带来的全方位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析的2019年中国影视发展,主要涉及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电视纪录片,但同时兼及网络大电影、网剧、网综、网络纪录片。后者的诸多网络视听的形态,其实就是新媒体时代的“新型”电影电视形态。

  与前些年常常是某些形式的影视样态发展过于醒目,某些题材、类型的影视作品扎推,以及某些影视现象集中出现的情况不同,2019年中国影视在形式、题材、类型、现象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例如,2019年的中国影视作品不像之前一些年份的穿越剧、宫斗剧、战争剧中的某一个题材扎堆,或者音乐类、户外类综艺节目中的某一个类型扎堆,而是呈现出如下多元景观。

  自2013、2014年中国电视综艺开启了以多元节目类型“井喷”为标识的“综艺大时代”之后,近年来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景观一直存在,只是这种多元化的主力军不断从电视综艺节目转移到网络综艺节目。

  2019年综艺节目的类型和主题继续呈现多样性特点。一是,经典的综艺节目“主力军”主题和类型继续热播,像音乐类节目(如《歌手》《声入人心》《我们的歌》《嗨唱转起来》)、文化类节目(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慢综艺类节目(如《亲爱的客栈》《中餐厅》)、游戏类节目(如《王牌对王牌》《奔跑吧》),等等;

  二是,一些相对较新的主题和类型的节目(或者老类型呈现出新主题的节目),一经播出便产生了较大的收视导流效果。例如以关心阿尔兹海默症老人为主题的《忘不了餐厅》(东方卫视+腾讯视频播出),以展示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为主题的《机智过人》(中央电视台)、《智造将来》(浙江卫视),以体验农村生活、进行农村国情调研为主题的《向往的生活》(湖南卫视),以亲情和成长观察为主题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湖南卫视),以展示在校大学生演唱才艺为主题的《青春歌谣》(广东卫视),华丽归来的以主持人选拔为主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中央电视台),等等。

  三是,一些原本我们认为似乎综艺感较弱的主题,也幻化为有一定收视效果的综艺类型。例如,红色革命类的《跨越时空的回信》(江西卫视)以情动人,对观众的情感和精神都有较强撩拨;思想理论类的《思想的田野》同样值得关注。

  同时,在网综节目中,2019年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类型,如垂直类的《乐队的夏天》(爱奇艺)、《即刻电音》《终极高手》(腾讯视频)、《这!就是灌篮》(优酷)等,养成类的《创造营2019》(腾讯视频)、《青春有你》(爱奇艺),职场类的《我的我的经纪人》(腾讯视频)、《令人心动的offer》(腾讯视频),家庭类的《幸福三重奏》(腾讯视频)、《妻子的浪漫旅行》(芒果TV),表演类的《演员请就位》(腾讯视频)、《演技派》(优酷),真相类的《豫见后来》,等等。

  此外,还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从综艺节目的参与者来说,2019年的综艺节目在整体上,继续摒弃了之前一些年份里过度依赖明星“吸睛”的现象,而是出现了大量的素人类、星素结合类的节目。

  二是,从综艺节目的引进与原创来看,在质量和数量上,2019年原创类节目以压倒性优势胜出引进类节目。这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前些年过度依赖海外洋版本引进,而导致本土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和困境。

  三是,部分中国原创类节目实现了版权和模式的对外输出,如《国家宝藏》《声入人心》《我就是演员》,这展示了中国综艺人历经锻造而逐步具备的创新实力。

  四是,部分网综积极寻求并实现在卫视频道播出,这种做法不仅增益了网综的营收,也有助于网综借助电视传媒提高显示度。

  2019年电视剧的题材较为多元,如革命历史剧《外交风云》《伟大的转折》《激情的岁月》《希望的大地》,年代剧《老酒馆》《芝麻胡同》《澳门人家》《老中医》,家庭情感剧《都挺好》《小欢喜》,都市职业剧《精英律师》,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悬疑刑侦剧《破冰行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明风华》,神话剧《封神演义》等,都在一个时段里热播热议。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2019年现实题材电视剧上升势头明显,上述代表性电视剧多数是现实题材。从网络播出来看,“2018年有效播放量最高的五部剧全是古装剧,2019年,有效播放量TOP5的剧集中有三部是现实主义题材”。

  而就网络剧而言,2019年可谓是古装题材的“大年”,从年中的《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到年末的《庆余年》,都可谓“现象级”作品。此外,其他题材的网剧,如青春校园剧《我在未来等你》、都市情感剧《你的未来已签收》、奇幻剧《宸汐缘》、乡村剧《乡村爱情11》等也收获了观众在网络平台的较高评分。其中,《长安十二时辰》展现的中国影视剧工业化高端精品制作的特质,《陈情令》《庆余年》展现的中国影视剧商业化运营运作的风貌等,也是2019年比较醒目的网剧现象。

  此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伴随着2019年“剧”的热播,一些演员新人也为观众所熟知或者爆红,如李现、肖战、张若昀等,新人因剧蹿红的过程中能否引发社会话题化、热搜化传播是关键。二是,据云合数据,2019年新上剧的数量和网络播放量,与2018年相比相差无几,这也能够看出电视剧和网剧发展,以及观众对“剧”的需求的一些稳定状态。

  就电视纪录片而言,2019年集中出现了类似于“综N代”现象的“纪录片N代”的情况,一些“现象级”纪录片纷纷推出第二季,如《人间世》(第二季)、《航拍中国》(第二季)、《早餐中国》(第一季、第二季)、《本草中华》(第二季)等。

  此外,还有一些多元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在2019年热播,如重大题材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澳门二十年》,医疗题材的《手术两百年》,历史题材的《海昏侯》《城门几丈高》,城市题材的《大上海》,自然题材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等。

  而就网络纪录片而言,2019年美食类题材有扎堆的现象,各大网络平台推出的《人生一串》(第二季,Bilibili网站),《此食此客》(爱奇艺+二更),《水果传》(第二季,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潮汕》《风味原产地·云南》(腾讯视频),《宵夜江湖》(腾讯视频),《奶奶最懂得》(腾讯视频)等美食类纪录片,不仅将食物本身作为“奇观”来展示,更不断挖掘食物背后与人、生活、命运之间的关系。不少美食类纪录片以“接地气”的理念对准寻常巷陌中的寻常人,展示围炉而坐、三杯两盏的同时,更是在挖掘微妙人生的复杂况味。

  此外,还有一些网络纪录片也值得关注,如《但是还有书籍》《未至之境》《他乡的童年》《明天之前》《我们的浪潮》《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等。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纪录片的热播,让我们对纪录片的收视人群也有了新的认识。纪录片常常被称作影视的“贵族”、国家的“相册”,传统上我们普遍认为“高大上”(高学历、大视野、上岁数)群体是纪录片的收视主力。但如今网络纪录片的观看群体正在急剧年轻化,甚至不少“网感”极强的纪录片(如《人生一串》)在年轻人聚集地B站播出,聚集了大量忠实的、带有圈层色彩的粉丝。在这个问题上,还出现了一些有特点的现象,如前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在电视端播出反响平平,但随后在B站播出,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年度“爆款”。下图数据来自于腾讯视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80、90、00后群体对网络纪录片的收视热情。

  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发布数据,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74部,纪录电影47部,特种电影15部,总计1037部。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占8部。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8部,其中国产电影47部。

  从新世纪之初2000年全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的不足9亿,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全国票房的642亿,20年间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势头可谓明显。2019年中国电影领域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的多元景观。

  第一,从电影国别来看,国产片无论是总票房、市场占比、过亿元的影片数量等关键数据,都超过了引进片,国产片与引进片呈双足鼎力之势。

  第二,从电影类别来看,虽然故事片的数量依然较高,但动画电影、科教电影、纪录电影、特种电影在近年来也呈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后面几种电影出现了醒目的代表性作品。同时,2019年在商业片发展的同时,艺术片无论是数量、品质、院线上映、奖项获得情况也表现不俗。

  第三,从电影主题来看,2019年也呈现出多样态的局面。如神话主题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票房冠军),科幻主题电影《流浪地球》(2019年票房亚军),爱国主题电影《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票房第四)、《攀登者》,革命主题电影《决战时刻》,职业主题电影《中国机长》《烈火英雄》《飞驰人生》,青春主题电影《年少的你》《老师·好》,犯罪主题电影《扫毒2天地对决》《误杀》,家庭主题电影《地久天长》,奇幻主题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等作品,丰富了2019中国电影内容生产景观,收获了较好的票房和社会热议度。

  201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批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上映,如“国庆三片”的《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决战时刻》。

  以往传统上的重大题材主旋律影片,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以完成意识形态宣传为任务,以宏大叙事为手法,以革命历史事件为主题,以社会效益和政治效果为评判标准。

  “主旋律”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正式作为一种创作口号提出来的。1996年10月10日,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指导思想,开始在电影领域得到贯彻。“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英雄模范”成为题材导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成为主题导向,题材+主题的先行要求,构成了“主旋律”电影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从而使“主旋律电影”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宣传烙印。

  但2019年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一方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就,向观众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情操;但同时,又在创作中注意到了低语态、小切口地进行故事讲述,以温润的叙事、人物的深描、细节的展示、降低的语态、悬念的释放、情感的撩拨为手法和特征,每每让观众在观看时动容。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上讲,改变人的行为和价值是最为艰难的,但通过撩拨人的情感而使人的行为和价值得以改变,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成效长久维持的效果。2019年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表达,正是以这样合理、智慧的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传播效果。

  举例来看,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通过7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示了平凡人的生活、命运与国家的前进、命运的紧密融合,展示了在国家发展的脉络之中普通人的故事、抉择、悲喜、努力,以及这些细微之处所闪耀的光辉;在《攀登者》中,在影片中的视觉奇观的辅助下,极端艰难的登山条件与中国登山队员简单而坚守的理想,形成矛盾张力,最终在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之后形成了巨大的情感释放;在《决战时刻》中,打破了以往对领袖和伟人的“脸谱化”塑造,而是将领袖和伟人更多地还原成有情感、有故事、有悲喜、有亲伦的“人”,如毛主席进城看梅兰芳先生表演一段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作品,既保证了主题的高扬,又兼顾了可视的魅力;既实现了政治和社会价值,又具有了商业电影的吸引力;既体现了价值导向,又大致呈现出人性化、情感化、大众化、平民化、奇观化、明星化、类型化、市场化特征。

  严格来说,上述现象不仅是2019年才出现的,近年来重大题材主旋律影视作品走向“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趋势愈加明显。电影作品中的《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电视剧作品中的《人民的名义》等,无不体现着这一点。这些作品“将戏剧冲突、情感共鸣、影像奇观这些观众在欣赏电影时的主要欲望首先置于‘前景’,然后才能够在淡化‘说教’和‘询唤’的状态下,更为自然和柔性地激发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思考与认同,这两者被隐秘地缝合了起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主旋律影视作品并非不能有商业性、大众性、可视性甚至娱乐性,新主流影视作品正是主旋律题材与这些特性的适度配比,呈现出具有爆发性的传播效果。

  当然,本部分最后提及一点,“中国故事”的讲述,不仅是对内传播问题,同样是对外传播问题。2019年中国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发布的以中国乡村生活和中国本土美食制作为内容的视频,在YouTube上爆火,点燃了海外受众对相关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中国味道、中国视觉的观看热情。同时,陈晓卿团队打造的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的全球版权被Netflix买断,于2月12日在Netflix上同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目前已配置20多种语言字幕,这是Netflix采购的第一部中国原创系列纪录片。除了“自塑”中国形象外,2019年如《记住乡愁》(国际版)还实现了“华人塑”中国形象的效果;同时,近年来西方媒体和制作者拍摄的正向反映中国发展的作品,使得“他塑”中国形象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由此,“自塑+华人塑+他塑”成为目前通过影视手段进行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形象的基本方式和框架。

  这些都提示我们,未来中国影视需要贯彻“中国的故事,世界化讲述”的思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以中国气质为根基并着力寻求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增强具有亲近性的分享感、减少具有明显“试图改变对方”的凌厉感,这正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从“宣传”目标走向“传播”目标的应有思维。我们在传媒的国际传播中需要借助人类共通的语言,向人类共通的体验力找寻诉求,将灿烂的本土文化中某些元素提取、包装并转换为可供人类共享的文化,将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现代思考并转换为易于现代“地球村民”接受的文化,将无论输出还是引进都“以我为主”的文化思维转换为双向融融、多向传播的文化。

  新时期以来,中国影视业者积极面对“传播”和“接受”的态度形成,经过了至少三个阶段。(1)上世纪80年代:重创作,弱传播与接受。这一时期,影视信息的匮乏,无论是电影作品的上映数量、影院数量,还是电视台的频道数量等都较少,彼时尚处于“人找信息”的阶段。影视作品只要“上映”或“播出”,就容易火爆,特别是电视内容更是如此。这一时期虽然影视创作也重视受众的接受问题,但总体上传播和接受不是影视业者的“刚需”考虑。

  (2)上世纪90年代:重创作和接受,弱传播。这一时期,不仅各类媒介内容开始丰富起来,如电视频道的增多和互联网的起步,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中国影视市场化、产业化实践和诉求同步快速发展。因此影视受众的接受问题,以及相关联的消费问题,上升为与创作同等重要的地位。

  (3)新世纪以来:创作、传播与接受并重。这一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影视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在前一阶段创作和接受并重的基础上,中国影视业者对影视传播问题的重视度不断上升。不过,将传播问题提升到应有的、极端的重视程度,却是近几年的事情。站在新世纪二十年的结尾,2019年对影视“传播”问题的重视更是十分醒目。

  传统上,影视作品创作结束了,也就意味相关工作的基本结束;而如今,影视作品的创作结束,常常意味着相关工作才刚刚展开,也即传播工作的展开。说的极端一些,传统上我们在影视策划时可能会将100%的精力放到对“内容”的策划上;而如今,如果我们的力量还是100%,则我们可能只能将50%的精力放到对“内容”的策划上,另外50%的精力要放到对“传播”(即宣推)的策划上。

  2019年,考察无论是热映电影,还是热播剧、综艺节目甚至纪录片,我们发现影视项目要实现的传播结果是:竭尽一切力量将内容推到观众眼前,竭尽一切力量引诱出用户分享的行为。“2019年,从收视率来看,综艺市场进入低位竞争阶段,但从网络传播度来看,头部电视综艺较网络综艺毫不逊色,猫眼数据显示,《王牌对王牌》第四季的微博线亿;电视综艺入驻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如《奔跑吧》抖音粉丝超500万,碎片化传播效果好。”

  对传播的极度重视,基于中国影视人对新媒体时代、融媒时代一些基本特质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如下两个因应媒介发展而带来的两大时代性的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接受而非寻找;(2)众乐而非独乐。

  第一,所谓“接受而非寻找”,指的是置身在当前这样一个海量互联网信息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都是“过量”的,因此很多时候即便信息主动涌到我们的眼前,我们都未必有精力去看,更不能期待有多少主动的、费时费力地去寻找、搜罗信息。也即,“前互联网时代”是“人找信息”,而如今这样一个融媒时代则是“信息找人”。

  第二,所谓“众乐而非独乐”,指的是当前我们看到一则信息(无论是微信公号,还是短视频等),仅仅是自己愉悦了还不满足,仅仅自己愉悦了似乎不是真正的、最终的快乐。在新媒体的“全龄”普遍化使用的当下,我们逐渐被“培养”得看到令人愉悦的东西似乎总想第一时间分享出去。于是,我们看到令自己愉悦的东西,第一时间分享出去之后,让别人也看到了,甚至看到别人也点赞了、回复了、认同了,我们得知愉悦被共享了,这时我们似乎才感受到最大的、最彻底的、真正的、最终的快乐。

  因此,在影视项目中对影视作品进行竭力的宣传和推广,需要将各类该作品的信息,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动用一切力量、渗透式、网感式、刷屏式“推送”到观众面前,并引导出观众对节目内容及节目各类信息的分享。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曾经热炒过从“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的概念与实践,近年来相似的理念观点和传播生态再一次映入业者和研究者的视野,这一次我们冠以“垂直化传播”“圈层化传播”的名号。本文无意区分分众与垂直、圈层的指涉区别,只是认为这个现象已经比较显著,特别是在2019年里更为突出,值得在回顾性文章中单独提及。

  垂直和圈层有区别,但大致共同指向一些关键词:小众化传播、专业化传播、针对性传播、口碑性传播。影视圈层化现象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于综艺节目,如针对摇滚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乐队的夏天》,针对电音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即刻电音》,针对篮球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这!就是灌篮》,针对特定偶像粉丝群体而创作和传播的《创造101》《偶像练习生》,针对嘻哈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中国有嘻哈》,针对街舞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这!就是街舞》,针对电竞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终极高手》,等等。上述作品大多集中在2019年被推出。

  在2019年最后一天,B站跨年晚会播出后,立即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热议的话题。晚会中将二次元、ACG、Z世代、游戏、古风、鬼畜等特定群体青年人熟悉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文化生态的大整合,吸引了大量有上述喜好的青年群体的观看、聚集和凝聚。体现了浓浓的圈层传播的特质。有文章估算B站甚至凭借跨年晚会暴增50亿市值。

  值得注意的是,圈层传播的效果,并非只停留在圈层内部,2019年在影视领域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破圈”传播。例如,《乐队的夏天》表面上应该更吸引摇滚爱好者,但实际上却成为一档面向所有观众的“爆款”音乐节目。其他的节目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即刻电音》《中国有嘻哈》也都有类似情况。即便是貌似应该是聚拢二次元爱好者收视的B站跨年晚会,实际上在普遍意义上也吸引了更大范围的青年的观看和好评。

  因此能够“破圈”的影视作品,多是在针对性和普遍性、专业性和娱乐性、必视性和可视性、圈层价值和普适价值、垂直表达和共通表达之间有妥帖的拿捏,也往往经历了“先入圈,再出圈”的过程。

  近年来,影视的发展危机越加严重,特别是电视媒体更被判作正在经历“断崖式”衰落。2019年被称作影视产业的“寒冬”,各类影视制作、传播机构和公司经历了一轮艰难发展的过程。媒介融合时代,影视(特别是电视)到底应该怎么提升影响力,“媒介融合”目标下到底怎么样才是影视和新媒体的真正融合,这是困扰每一个影视人的难题。

  这不仅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有效经验,而且也没有哪种理论和理念能够立即见效;不仅传统影视人搞不清楚,而且新媒体人也难以给出有力的方案;不仅中国影视人、传媒人感到困惑,而且全球媒体人也没有一个包打天下的答案。

  电视收视吸引不断降低在年轻人那里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要深思的是,青年人不是天生就恨电视、讨厌电视,甚至即便是00后、10后的童年依然和电视机相伴。之所以如今青年人中的相当大的体量都从电视端转向了新媒体端,那是因为他们只是想“方便”地看点“想看”的东西。

  因此,传统影视的新媒体融合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不做硬要将青年人拉回到如电视机前的螳臂挡车的事,而是在保证影视事业基本原则、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期待中国影视人能够以互联网的思维、以融媒体的方式、以适当的数字原住民的理念,再造那个网络时空中的新电视台、新电影院。本文对2019年中国影视发展的梳理,乃至对新世纪前二十年的一些影视现象的总结,归结于此,同时也因此而对未来充满期待。

原标题:【观察】解析2019中国影视:边界模糊、景观多元、传播渗透,融媒时代视听发展新趋向

  2019年中国影视的发展,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边界的消融,对“影视”领域的界定已存明显的模糊性;第二,景观的多元,中国影视的形式、题材、类型、现象呈现出相当的丰富性;第三,叙事的进步,低语态、小切口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出现了较为成功的样本;第四,传播的渗透,刷屏传播的理念与圈层传播的现象较为醒目。展望未来,在保证影视事业基本原则、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期待中国影视人能够以互联网的思维、以融媒体的方式、以数字原住民的合理理念,再造那个网络时空中的新电视台、新电影院。

  2019年中国影视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景观,值得进行动态分析。不仅如此,2019年还标识着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这个十年里中国影视发展飞速,从一种影视发展的初始状态一跃成为区域性的影视业中心,甚至在如综艺节目、纪录片等领域已经追赶上了全球最新手法、表达、技术、理念和潮流。因此,站在这样一个具有总结性意义的时间节点,特别值得对中国影视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进行梳理、把握和留存。

  传统上“影视”领域的边界比较清晰,包含电影和电视,其中“电影”主要指电影艺术,而“电视”则至少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电视艺术又包括基本的“三驾马车”:电视剧、电视综艺和纪录片)。同时,影视虽然都是依靠视听为基本元素的综合性信息表现手段,但“影”“视”之间的边界尚清晰,影视和其他信息呈现领域、艺术表现形式的边界交叉也比较有限。

  但随着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影视的传播与观看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线观看逐步蚕食实体观看,对电视机使用的取代就更为明显。当受众大量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终端(如电脑、pad、智能设备)观看,不仅意味着影视和其他信息呈现领域的交融,更意味着电影和电视本身因为观看方式的趋同而变得边界开始模糊。

  然而这种“模糊”的情况只是开始,随着2016年前后由互联网新媒体机构制作、基本只在网络平台播出的网络剧、网络综艺的兴起,影视领域的边界又在拓展和交融。这是因为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甚至网络大电影的创作方式、表现方式乃至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基本基于影视,在这些方面并没有颠覆影视反而更多是顺延。

  因此,我们对它们的界定就显得有些尴尬:从艺术上说,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等可以归为影视领域进行探讨;但从形式上说,它们毕竟不基于传统影视上映、播出的技术方式,而是在诸多方面具有互联网、新媒体的基础性基因,我们又可以将其归为“网络文艺”的范畴。但这些尴尬、模糊、不易界定和模棱两可,更彰显了“影视”边界的消融。

  我们之所以在2019年的影视发展回顾中,特别提及上述问题,这是因为:如果说2016年以及之后的几年,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只是“不断发展”,或许与电视综艺、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平分秋色”;那么,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尾,2019年的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无论从中青年群体的观看喜好,还是从精品佳作的集中推出,抑或从作品和现象的社会热议度、话题度、传播度等诸多方面来看,它们都已经开始领先于相应的电视艺术形态一个“身位”了。

  这种网络形态领先电视形态的状况,因由2019年的显著景观,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初步完成,这让我们对下一个十年的影视发展格局,产生了无限想象。因应此,或许我们需要对电影、电视以及它们上位的传媒艺术体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如图1。我们因此不仅期待未来的影视实践生态的更迭,更应该思考相应的影视理论研究应该更新什么、改变什么、拓展什么、走向什么。多年之后,我们或许会感慨2019年中国影视的发展景观给这个领域带来的全方位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析的2019年中国影视发展,主要涉及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电视纪录片,但同时兼及网络大电影、网剧、网综、网络纪录片。后者的诸多网络视听的形态,其实就是新媒体时代的“新型”电影电视形态。

  与前些年常常是某些形式的影视样态发展过于醒目,某些题材、类型的影视作品扎推,以及某些影视现象集中出现的情况不同,2019年中国影视在形式、题材、类型、现象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例如,2019年的中国影视作品不像之前一些年份的穿越剧、宫斗剧、战争剧中的某一个题材扎堆,或者音乐类、户外类综艺节目中的某一个类型扎堆,而是呈现出如下多元景观。

  自2013、2014年中国电视综艺开启了以多元节目类型“井喷”为标识的“综艺大时代”之后,近年来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景观一直存在,只是这种多元化的主力军不断从电视综艺节目转移到网络综艺节目。

  2019年综艺节目的类型和主题继续呈现多样性特点。一是,经典的综艺节目“主力军”主题和类型继续热播,像音乐类节目(如《歌手》《声入人心》《我们的歌》《嗨唱转起来》)、文化类节目(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慢综艺类节目(如《亲爱的客栈》《中餐厅》)、游戏类节目(如《王牌对王牌》《奔跑吧》),等等;

  二是,一些相对较新的主题和类型的节目(或者老类型呈现出新主题的节目),一经播出便产生了较大的收视导流效果。例如以关心阿尔兹海默症老人为主题的《忘不了餐厅》(东方卫视+腾讯视频播出),以展示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为主题的《机智过人》(中央电视台)、《智造将来》(浙江卫视),以体验农村生活、进行农村国情调研为主题的《向往的生活》(湖南卫视),以亲情和成长观察为主题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湖南卫视),以展示在校大学生演唱才艺为主题的《青春歌谣》(广东卫视),华丽归来的以主持人选拔为主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中央电视台),等等。

  三是,一些原本我们认为似乎综艺感较弱的主题,也幻化为有一定收视效果的综艺类型。例如,红色革命类的《跨越时空的回信》(江西卫视)以情动人,对观众的情感和精神都有较强撩拨;思想理论类的《思想的田野》同样值得关注。

  同时,在网综节目中,2019年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类型,如垂直类的《乐队的夏天》(爱奇艺)、《即刻电音》《终极高手》(腾讯视频)、《这!就是灌篮》(优酷)等,养成类的《创造营2019》(腾讯视频)、《青春有你》(爱奇艺),职场类的《我的我的经纪人》(腾讯视频)、《令人心动的offer》(腾讯视频),家庭类的《幸福三重奏》(腾讯视频)、《妻子的浪漫旅行》(芒果TV),表演类的《演员请就位》(腾讯视频)、《演技派》(优酷),真相类的《豫见后来》,等等。

  此外,还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从综艺节目的参与者来说,2019年的综艺节目在整体上,继续摒弃了之前一些年份里过度依赖明星“吸睛”的现象,而是出现了大量的素人类、星素结合类的节目。

  二是,从综艺节目的引进与原创来看,在质量和数量上,2019年原创类节目以压倒性优势胜出引进类节目。这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前些年过度依赖海外洋版本引进,而导致本土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和困境。

  三是,部分中国原创类节目实现了版权和模式的对外输出,如《国家宝藏》《声入人心》《我就是演员》,这展示了中国综艺人历经锻造而逐步具备的创新实力。

  四是,部分网综积极寻求并实现在卫视频道播出,这种做法不仅增益了网综的营收,也有助于网综借助电视传媒提高显示度。

  2019年电视剧的题材较为多元,如革命历史剧《外交风云》《伟大的转折》《激情的岁月》《希望的大地》,年代剧《老酒馆》《芝麻胡同》《澳门人家》《老中医》,家庭情感剧《都挺好》《小欢喜》,都市职业剧《精英律师》,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悬疑刑侦剧《破冰行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明风华》,神话剧《封神演义》等,都在一个时段里热播热议。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2019年现实题材电视剧上升势头明显,上述代表性电视剧多数是现实题材。从网络播出来看,“2018年有效播放量最高的五部剧全是古装剧,2019年,有效播放量TOP5的剧集中有三部是现实主义题材”。

  而就网络剧而言,2019年可谓是古装题材的“大年”,从年中的《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到年末的《庆余年》,都可谓“现象级”作品。此外,其他题材的网剧,如青春校园剧《我在未来等你》、都市情感剧《你的未来已签收》、奇幻剧《宸汐缘》、乡村剧《乡村爱情11》等也收获了观众在网络平台的较高评分。其中,《长安十二时辰》展现的中国影视剧工业化高端精品制作的特质,《陈情令》《庆余年》展现的中国影视剧商业化运营运作的风貌等,也是2019年比较醒目的网剧现象。

  此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伴随着2019年“剧”的热播,一些演员新人也为观众所熟知或者爆红,如李现、肖战、张若昀等,新人因剧蹿红的过程中能否引发社会话题化、热搜化传播是关键。二是,据云合数据,2019年新上剧的数量和网络播放量,与2018年相比相差无几,这也能够看出电视剧和网剧发展,以及观众对“剧”的需求的一些稳定状态。

  就电视纪录片而言,2019年集中出现了类似于“综N代”现象的“纪录片N代”的情况,一些“现象级”纪录片纷纷推出第二季,如《人间世》(第二季)、《航拍中国》(第二季)、《早餐中国》(第一季、第二季)、《本草中华》(第二季)等。

  此外,还有一些多元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在2019年热播,如重大题材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澳门二十年》,医疗题材的《手术两百年》,历史题材的《海昏侯》《城门几丈高》,城市题材的《大上海》,自然题材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等。

  而就网络纪录片而言,2019年美食类题材有扎堆的现象,各大网络平台推出的《人生一串》(第二季,Bilibili网站),《此食此客》(爱奇艺+二更),《水果传》(第二季,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潮汕》《风味原产地·云南》(腾讯视频),《宵夜江湖》(腾讯视频),《奶奶最懂得》(腾讯视频)等美食类纪录片,不仅将食物本身作为“奇观”来展示,更不断挖掘食物背后与人、生活、命运之间的关系。不少美食类纪录片以“接地气”的理念对准寻常巷陌中的寻常人,展示围炉而坐、三杯两盏的同时,更是在挖掘微妙人生的复杂况味。

  此外,还有一些网络纪录片也值得关注,如《但是还有书籍》《未至之境》《他乡的童年》《明天之前》《我们的浪潮》《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等。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纪录片的热播,让我们对纪录片的收视人群也有了新的认识。纪录片常常被称作影视的“贵族”、国家的“相册”,传统上我们普遍认为“高大上”(高学历、大视野、上岁数)群体是纪录片的收视主力。但如今网络纪录片的观看群体正在急剧年轻化,甚至不少“网感”极强的纪录片(如《人生一串》)在年轻人聚集地B站播出,聚集了大量忠实的、带有圈层色彩的粉丝。在这个问题上,还出现了一些有特点的现象,如前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在电视端播出反响平平,但随后在B站播出,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年度“爆款”。下图数据来自于腾讯视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80、90、00后群体对网络纪录片的收视热情。

  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发布数据,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74部,纪录电影47部,特种电影15部,总计1037部。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占8部。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8部,其中国产电影47部。

  从新世纪之初2000年全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的不足9亿,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全国票房的642亿,20年间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势头可谓明显。2019年中国电影领域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的多元景观。

  第一,从电影国别来看,国产片无论是总票房、市场占比、过亿元的影片数量等关键数据,都超过了引进片,国产片与引进片呈双足鼎力之势。

  第二,从电影类别来看,虽然故事片的数量依然较高,但动画电影、科教电影、纪录电影、特种电影在近年来也呈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后面几种电影出现了醒目的代表性作品。同时,2019年在商业片发展的同时,艺术片无论是数量、品质、院线上映、奖项获得情况也表现不俗。

  第三,从电影主题来看,2019年也呈现出多样态的局面。如神话主题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票房冠军),科幻主题电影《流浪地球》(2019年票房亚军),爱国主题电影《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票房第四)、《攀登者》,革命主题电影《决战时刻》,职业主题电影《中国机长》《烈火英雄》《飞驰人生》,青春主题电影《年少的你》《老师·好》,犯罪主题电影《扫毒2天地对决》《误杀》,家庭主题电影《地久天长》,奇幻主题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等作品,丰富了2019中国电影内容生产景观,收获了较好的票房和社会热议度。

  201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批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上映,如“国庆三片”的《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决战时刻》。

  以往传统上的重大题材主旋律影片,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以完成意识形态宣传为任务,以宏大叙事为手法,以革命历史事件为主题,以社会效益和政治效果为评判标准。

  “主旋律”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正式作为一种创作口号提出来的。1996年10月10日,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指导思想,开始在电影领域得到贯彻。“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英雄模范”成为题材导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成为主题导向,题材+主题的先行要求,构成了“主旋律”电影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从而使“主旋律电影”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宣传烙印。

  但2019年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一方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就,向观众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情操;但同时,又在创作中注意到了低语态、小切口地进行故事讲述,以温润的叙事、人物的深描、细节的展示、降低的语态、悬念的释放、情感的撩拨为手法和特征,每每让观众在观看时动容。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上讲,改变人的行为和价值是最为艰难的,但通过撩拨人的情感而使人的行为和价值得以改变,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成效长久维持的效果。2019年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表达,正是以这样合理、智慧的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传播效果。

  举例来看,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通过7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示了平凡人的生活、命运与国家的前进、命运的紧密融合,展示了在国家发展的脉络之中普通人的故事、抉择、悲喜、努力,以及这些细微之处所闪耀的光辉;在《攀登者》中,在影片中的视觉奇观的辅助下,极端艰难的登山条件与中国登山队员简单而坚守的理想,形成矛盾张力,最终在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之后形成了巨大的情感释放;在《决战时刻》中,打破了以往对领袖和伟人的“脸谱化”塑造,而是将领袖和伟人更多地还原成有情感、有故事、有悲喜、有亲伦的“人”,如毛主席进城看梅兰芳先生表演一段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作品,既保证了主题的高扬,又兼顾了可视的魅力;既实现了政治和社会价值,又具有了商业电影的吸引力;既体现了价值导向,又大致呈现出人性化、情感化、大众化、平民化、奇观化、明星化、类型化、市场化特征。

  严格来说,上述现象不仅是2019年才出现的,近年来重大题材主旋律影视作品走向“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趋势愈加明显。电影作品中的《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电视剧作品中的《人民的名义》等,无不体现着这一点。这些作品“将戏剧冲突、情感共鸣、影像奇观这些观众在欣赏电影时的主要欲望首先置于‘前景’,然后才能够在淡化‘说教’和‘询唤’的状态下,更为自然和柔性地激发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思考与认同,这两者被隐秘地缝合了起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主旋律影视作品并非不能有商业性、大众性、可视性甚至娱乐性,新主流影视作品正是主旋律题材与这些特性的适度配比,呈现出具有爆发性的传播效果。

  当然,本部分最后提及一点,“中国故事”的讲述,不仅是对内传播问题,同样是对外传播问题。2019年中国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发布的以中国乡村生活和中国本土美食制作为内容的视频,在YouTube上爆火,点燃了海外受众对相关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中国味道、中国视觉的观看热情。同时,陈晓卿团队打造的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的全球版权被Netflix买断,于2月12日在Netflix上同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目前已配置20多种语言字幕,这是Netflix采购的第一部中国原创系列纪录片。除了“自塑”中国形象外,2019年如《记住乡愁》(国际版)还实现了“华人塑”中国形象的效果;同时,近年来西方媒体和制作者拍摄的正向反映中国发展的作品,使得“他塑”中国形象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由此,“自塑+华人塑+他塑”成为目前通过影视手段进行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形象的基本方式和框架。

  这些都提示我们,未来中国影视需要贯彻“中国的故事,世界化讲述”的思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以中国气质为根基并着力寻求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增强具有亲近性的分享感、减少具有明显“试图改变对方”的凌厉感,这正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从“宣传”目标走向“传播”目标的应有思维。我们在传媒的国际传播中需要借助人类共通的语言,向人类共通的体验力找寻诉求,将灿烂的本土文化中某些元素提取、包装并转换为可供人类共享的文化,将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现代思考并转换为易于现代“地球村民”接受的文化,将无论输出还是引进都“以我为主”的文化思维转换为双向融融、多向传播的文化。

  新时期以来,中国影视业者积极面对“传播”和“接受”的态度形成,经过了至少三个阶段。(1)上世纪80年代:重创作,弱传播与接受。这一时期,影视信息的匮乏,无论是电影作品的上映数量、影院数量,还是电视台的频道数量等都较少,彼时尚处于“人找信息”的阶段。影视作品只要“上映”或“播出”,就容易火爆,特别是电视内容更是如此。这一时期虽然影视创作也重视受众的接受问题,但总体上传播和接受不是影视业者的“刚需”考虑。

  (2)上世纪90年代:重创作和接受,弱传播。这一时期,不仅各类媒介内容开始丰富起来,如电视频道的增多和互联网的起步,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中国影视市场化、产业化实践和诉求同步快速发展。因此影视受众的接受问题,以及相关联的消费问题,上升为与创作同等重要的地位。

  (3)新世纪以来:创作、传播与接受并重。这一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影视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在前一阶段创作和接受并重的基础上,中国影视业者对影视传播问题的重视度不断上升。不过,将传播问题提升到应有的、极端的重视程度,却是近几年的事情。站在新世纪二十年的结尾,2019年对影视“传播”问题的重视更是十分醒目。

  传统上,影视作品创作结束了,也就意味相关工作的基本结束;而如今,影视作品的创作结束,常常意味着相关工作才刚刚展开,也即传播工作的展开。说的极端一些,传统上我们在影视策划时可能会将100%的精力放到对“内容”的策划上;而如今,如果我们的力量还是100%,则我们可能只能将50%的精力放到对“内容”的策划上,另外50%的精力要放到对“传播”(即宣推)的策划上。

  2019年,考察无论是热映电影,还是热播剧、综艺节目甚至纪录片,我们发现影视项目要实现的传播结果是:竭尽一切力量将内容推到观众眼前,竭尽一切力量引诱出用户分享的行为。“2019年,从收视率来看,综艺市场进入低位竞争阶段,但从网络传播度来看,头部电视综艺较网络综艺毫不逊色,猫眼数据显示,《王牌对王牌》第四季的微博线亿;电视综艺入驻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如《奔跑吧》抖音粉丝超500万,碎片化传播效果好。”

  对传播的极度重视,基于中国影视人对新媒体时代、融媒时代一些基本特质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如下两个因应媒介发展而带来的两大时代性的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接受而非寻找;(2)众乐而非独乐。

  第一,所谓“接受而非寻找”,指的是置身在当前这样一个海量互联网信息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都是“过量”的,因此很多时候即便信息主动涌到我们的眼前,我们都未必有精力去看,更不能期待有多少主动的、费时费力地去寻找、搜罗信息。也即,“前互联网时代”是“人找信息”,而如今这样一个融媒时代则是“信息找人”。

  第二,所谓“众乐而非独乐”,指的是当前我们看到一则信息(无论是微信公号,还是短视频等),仅仅是自己愉悦了还不满足,仅仅自己愉悦了似乎不是真正的、最终的快乐。在新媒体的“全龄”普遍化使用的当下,我们逐渐被“培养”得看到令人愉悦的东西似乎总想第一时间分享出去。于是,我们看到令自己愉悦的东西,第一时间分享出去之后,让别人也看到了,甚至看到别人也点赞了、回复了、认同了,我们得知愉悦被共享了,这时我们似乎才感受到最大的、最彻底的、真正的、最终的快乐。

  因此,在影视项目中对影视作品进行竭力的宣传和推广,需要将各类该作品的信息,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动用一切力量、渗透式、网感式、刷屏式“推送”到观众面前,并引导出观众对节目内容及节目各类信息的分享。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曾经热炒过从“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的概念与实践,近年来相似的理念观点和传播生态再一次映入业者和研究者的视野,这一次我们冠以“垂直化传播”“圈层化传播”的名号。本文无意区分分众与垂直、圈层的指涉区别,只是认为这个现象已经比较显著,特别是在2019年里更为突出,值得在回顾性文章中单独提及。

  垂直和圈层有区别,但大致共同指向一些关键词:小众化传播、专业化传播、针对性传播、口碑性传播。影视圈层化现象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于综艺节目,如针对摇滚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乐队的夏天》,针对电音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即刻电音》,针对篮球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这!就是灌篮》,针对特定偶像粉丝群体而创作和传播的《创造101》《偶像练习生》,针对嘻哈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中国有嘻哈》,针对街舞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这!就是街舞》,针对电竞爱好者而创作和传播的《终极高手》,等等。上述作品大多集中在2019年被推出。

  在2019年最后一天,B站跨年晚会播出后,立即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热议的话题。晚会中将二次元、ACG、Z世代、游戏、古风、鬼畜等特定群体青年人熟悉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文化生态的大整合,吸引了大量有上述喜好的青年群体的观看、聚集和凝聚。体现了浓浓的圈层传播的特质。有文章估算B站甚至凭借跨年晚会暴增50亿市值。

  值得注意的是,圈层传播的效果,并非只停留在圈层内部,2019年在影视领域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破圈”传播。例如,《乐队的夏天》表面上应该更吸引摇滚爱好者,但实际上却成为一档面向所有观众的“爆款”音乐节目。其他的节目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即刻电音》《中国有嘻哈》也都有类似情况。即便是貌似应该是聚拢二次元爱好者收视的B站跨年晚会,实际上在普遍意义上也吸引了更大范围的青年的观看和好评。

  因此能够“破圈”的影视作品,多是在针对性和普遍性、专业性和娱乐性、必视性和可视性、圈层价值和普适价值、垂直表达和共通表达之间有妥帖的拿捏,也往往经历了“先入圈,再出圈”的过程。

  近年来,影视的发展危机越加严重,特别是电视媒体更被判作正在经历“断崖式”衰落。2019年被称作影视产业的“寒冬”,各类影视制作、传播机构和公司经历了一轮艰难发展的过程。媒介融合时代,影视(特别是电视)到底应该怎么提升影响力,“媒介融合”目标下到底怎么样才是影视和新媒体的真正融合,这是困扰每一个影视人的难题。

  这不仅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有效经验,而且也没有哪种理论和理念能够立即见效;不仅传统影视人搞不清楚,而且新媒体人也难以给出有力的方案;不仅中国影视人、传媒人感到困惑,而且全球媒体人也没有一个包打天下的答案。

  电视收视吸引不断降低在年轻人那里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要深思的是,青年人不是天生就恨电视、讨厌电视,甚至即便是00后、10后的童年依然和电视机相伴。之所以如今青年人中的相当大的体量都从电视端转向了新媒体端,那是因为他们只是想“方便”地看点“想看”的东西。

  因此,传统影视的新媒体融合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不做硬要将青年人拉回到如电视机前的螳臂挡车的事,而是在保证影视事业基本原则、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期待中国影视人能够以互联网的思维、以融媒体的方式、以适当的数字原住民的理念,再造那个网络时空中的新电视台、新电影院。本文对2019年中国影视发展的梳理,乃至对新世纪前二十年的一些影视现象的总结,归结于此,同时也因此而对未来充满期待。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