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资讯

景观资讯

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与规划特征

中国景观网2023-03-18景观资讯邦景景观
景观微喷,邦景景观,永修老城沿河景观工程,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与规划特征,景观微喷,邦景景观,永修老城沿河景观工程从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深层次地认识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思想与理论的基础,公园形态的空间结构是公园城市形态的骨架,公园形态承

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与规划特征

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与规划特征,

  景观微喷,邦景景观,永修老城沿河景观工程从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深层次地认识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思想与理论的基础,公园形态的空间结构是公园城市形态的骨架,公园形态承载着公园城市发展的社会理想。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分为区域公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公园综合体系统、生态廊道系统等。区域公园系统是公园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支撑系统。公园综合体系统是公园城市的各类功能组团,是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融合的综合地域类型,承载着城市的产业和文化功能,主要有三种类型:以公园为中心、多种产业集聚模式;自然系统与城市产业功能空间有机融合的公园化功能区,包括居住、商业、商务、工业、文化、教育、研发文创等公园综合体;以公园生态产品为基础的游憩休闲旅游综合体,包括休闲农业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假日公园等。生态廊道系统分为四类:绿道、绿廊、公园道、风景道。风景道是区域层面上以风景优美的大地景观为背景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以一定宽度为基础的绿道系统。

  习在 2018 年 2 月考察成都市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是国内首次把公园的生态价值上升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动力的战略高度。

  公园作为一种地域类型,以“解毒剂”的使命诞生于工业社会的工业城市,对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和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公园价值的认识也在与日俱进,从城市绿地概念扩展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城市模式从工业城市走向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成为 20 世纪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城市。进入21 世纪,人类对自然系统价值的认识上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必须通过自然系统的价值和功能来解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倡议,公园的存在价值也因此进一步提升。公园自然系统是城市生命体的支持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动力,推动城市发展走向新的阶段—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将成为 21 世纪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城市。

  公园对于一个城市的价值已经从单纯的绿地景观价值上升到多重复合价值,2000 年举办的纽约都市公园国际会议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健康文化四个领域,针对 12 个专题研讨了公园对城市发展的价值。这些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关系,包括空间形态融合、功能融合、结构融合、价值融合等。结构融合是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肌理的融合,是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融合;形态融合是自然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景观融合,是生境、画境、意境的融合;功能融合是指自然空间适应、满足城市活动需求的便捷性、适宜性、激励性程度;价值融合是指融入自然系统的城市空间价值的提升,自然空间对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健康、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城市吸引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园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发展中的综合作用,强调新时代背景下自然生态价值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生命力、吸引力的重要源泉,融合自然生态价值的城市空间发展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

  公园城市空间单元由四大类组成:区域公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公园综合体系统、生态廊道系统,其中,公园综合体以多尺度、多类型的组团形态融合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把自然生态系统的四大服务功能与人类活动的三类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支持生命系统的健康发展。现代城市空间中的郊野空间和建成环境在公园城市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融合开放、连绵有序的空间网络体系。

  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通过多维度融合,在形态与内涵两个层面上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形态上从单纯的公园绿地走向全域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景观的融合,实现“城在园中”的景观愿景;内涵上从围墙绿地走向公共绿地,去墙敞绿,从自然装饰走向价值共生,生产、生活、生命与生态的融合共生,生境、画境、意境的融合,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实现“城园交融、居在园中”的美好生活愿景。

  公园城市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融合性、生态性和发展性,强调人在画中行,公平、公正地共享城市空间。公务活动与社会交往空间联系便捷,建筑密度高效合理,资源循环深度利用,地域产业效益链长,空间组团就业率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精神发展、文化发展相融合;强调全面发展,全域发展,全民发展,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组团空间和谐共融,生态格局和谐共生。

  相较于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表现出较多的不同。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园或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中是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以及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而存在。公园形态则是公园城市结构与规划目标相结合的概念,在公园城市规划设计中起到指导总体规划的作用。两者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显著的差异。

  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公园综合体系统、生态廊道系统,是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公园城市的性质要求而增加的对应的公园类型。其中,公园综合体是公园城市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融合创新城市价值的主要载体。

  公园综合体是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环境的生态融合价值构建的绿色产业集聚区,从空间形态上看,公园综合体可分为垂直组合型、中心组团型、片区型、城市型。

  公园综合体在空间结构模式上有三种类型:A 型,以公园为中心、多种产业集聚模式,根据集聚产业类型和数量分 P1.0、P2.0、P3.0、P4.0、P5.0、P6.0 等;B 型,自然系统与城市产业功能空间有机融合的公园化综合体,包括居住、商业、商务、工业、文化、教育、研发文创公园综合体等;C 型,以公园生态产品为基础的游憩休闲旅游综合体,包括休闲农业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假日公园等。

  公园综合体是旧城更新、新城发展的共同追求,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是城市空间形象的重要代表。在现代公园系统的概念中,遗产地、街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均属于公园范畴,高品质绿色生态景观质量与特色产业、生产空间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生活、生产、生态、生命“四位一体”的综合地域空间。

  公园综合体建设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不同区位、不同功能地域建设的模式不同(表 4)。

  生态廊道系统在类型上分为绿道、绿廊、公园道、风景道四类,在城市区域层面,建设以交通干道为依托的风景道,可以沿路展示大地景观特色;以主要河流为依托的绿廊、绿道系统,以主要游憩地为导向的公园道、绿道,可以在沿途设置相关野餐地、露营地、休憩点等。

  在建城区层面,生态廊道系统主要以绿道、绿廊、公园道三类为主,商业公园可以作为公园道的组成部分。参考国际知名城市绿色和开放空间系统标准,开放空间网络的网格最大尺寸是 500m。所有开放空间的最小宽度为25m,设置标准为 30m ≤ 绿道 ≤50m,50m ≤ 绿廊 ≤100m。

  根据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城市公园系统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广场用地(绿地面积超过 65% 以上)五类,专类公园又可根据主题特征划分出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以及其他专类公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等以康体和游憩活动为主题的专类公园具有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特点,应当从专类公园中独立出来,并根据其规模和服务半径分为市级、区级和社区级三类。成都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 13.6m2,已经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但公园类型体系不完善,缺少体育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公园可达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去围墙”是公园城市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公园免费开放是一次进步,“去围墙”更是一次根本性的进步,一些历史建筑保护围墙的拆除,对丰富城市空间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老城区来说,更是如此。

  区域公园系统主要是指支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自然保护地系统,按照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郊野公园、纪念地、持续利用保护地(如农业遗产)等。区域公园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与城市公园人工化的景观有明显的区别。对于成都市来说,区域公园系统须重点打造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龙门山国家公园,以大熊猫为标识,打造“熊猫之城”的生态形象,创新城市的生态品牌价值。把3801m2 的龙门山生态系统按照国家公园的标准来整体打造,划分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游憩展示区四个功能区,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 3%,在外围边缘地带打造若干特色门户社区和特色小镇,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赢。

  (2)建设龙泉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创新自然保护措施,促进城市发展的国际形象和生态文明国际示范区的形成。在龙泉山森林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的基础上,根据风景特色和生态稳定性评价,划分核心保护区、风景游赏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和生态保育区,在公园外围附近建设若干特色假日公园、休闲服务区等。

  (3)建设各具特色的郊野自然公园群,如森林、湿地、湖泊、乡村公园等。以自然生态保护、乡土文化保护为基础,打造生态型、乡村型、运动型等多种特色的郊野公园;打造门户社区和特色小镇,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统一;形成“自然保护地 + 特色镇(村)+ 农业园区 + 游憩活动区”的郊野公园基本单元。

  (5)优化提升水脉绿野系统。延续都江堰水系水脉系统,构建绿道绿廊荒野系统,融合乡村田园景观,串联各类自然公园系统,编织生态廊道网络。

  自然空间为荒野地,各综合性公园之间至少保证一条生态廊道相连;湖泊岸线 的自然岸线,河流岸线以自然野趣为基调;公园道与绿廊系统要保留一定空间的自然荒野地,恢复、保护动物生境。

  公园形态规划是指在公园城市的战略框架下定布局、定规模、定性质、定特色、定功能等空间化过程。区域公园系统规划是从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战略的角度综合布局,立足于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适度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成都区域公园系统规划包括龙门山国家公园、龙泉山森林公园、各类湿地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区、自然河网保护系统等,总体上形成“山水润城、双龙戏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自然保护空间系统格局。

  成都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公园绿地指标已经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但按照公园城市的性质和目标定位,在公园形态类型与结构上还需要补充欠缺的类型,以完善公园形态体系,在建筑密度、使用效率与生态价值之间实现最佳的空间组合结构。

  城市公园系统一方面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标准,统筹公园绿地系统布局,另一方面按照公园城市的性质要求,提高城市公园的开放程度,拆墙敞绿,丰富游憩设施与活动空间。

  公园综合体系统规划必须坚持新城、旧城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旧城更新注重用自然系统滋养历史人文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活力再生。新城公园综合体规划必须把握自然空间率与建筑密度的合理比例,既要利用自然系统的生态价值,又要促进步行交通的便捷性,提高公务活动与社会交往的效率,避免出现过于空旷、联系不便、效率低下的功能公园区。

  生态廊道系统规划必须注重绿道、绿廊、风景道、公园道的区别,绿道是指具有一定宽度、可以慢行的线性绿地空间;绿廊是指保留一定宽度荒野空间的线性自然空间,其边界外可以是道路或其他用地类型;风景道是指区域层面上、天际线范围内,以风景优美的大地景观为背景的道路系统,没有具体的沿路绿地宽度的界定;公园道是指具有明确绿地宽度、可以开展多类游憩活动或串联若干公园的绿道。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风景道不能按照绿道的模式建设,否则会导致大地景观被破坏。

  公园形态结构的合理性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公园形态在空间布局上具有刚性和弹性的区别,自然保护地、历史名胜保护地与部分生态廊道是刚性的,不可移动的;城市公园和公园综合体是弹性的,可以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的需要进行调整。空间布局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城市公园建设的重点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释放自然生态潜能,拆除两类围墙—公园围墙和公共事务区(商务、商业、办公、文化体育、其他功能区等)围墙,把绿色空间还给城市,全民共享,实现其真正的公共性;二是补缺,补充居民需要的公园类型、公园设施、活动场地和绿道,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三是提升,对已有公园系统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和游憩体验质量,完善服务和管理;四是建设,突出公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多种特色的功能公园区,实现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的融合共生。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要软硬两手抓,形式与内涵同时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抓,近、中、远期目标分步走。加快传统公园管理制度改革,建构社会参与的公园管理机制以适应围墙推倒之后的管理要求。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融于自然是永恒的目标追求,脱离自然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依附自然,两者是一种依附性融合,城市与自然是一种依附关系;在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回归自然,两者是一种能动性融合,城市与自然是一种互动关系,自然系统以多种形态融合于城市空间结构中,发挥多种功能作用,支撑城市生态安全,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共生。公园从围墙内的绿地走出来,向城市的大街小巷延伸,传承、再生农业文明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空间的生活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很赞哦!